免责声明:文章、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本网工作人员删除。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本网无关。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中企海外并购须防重蹈日本覆辙
来源:侨报  时间:2016-04-07

侨报4月5日社论】对中国商界领袖来说,2016年初的并购成就使他们为世界商界津津乐道。根据汤森路透的数据,仅第一季度中国的海外并购总额就高达1011亿美元,约占全球跨境并购活动的1/3,已逼近去年创下的全年1095亿美元的高位纪录。这也引来西方舆论惊呼:中国资本正在大肆收购全球。

尽管中国经济增速变缓、股票市场动荡叵测,但中国公司对于海外并购的兴致却不减。人们耳熟能详的案例有:今年2月,中国化工集团宣布将以430亿美元收购全球农药巨头瑞士先正达(Syngenta),成为企业最大跨境并购交易案。以及近日炒得沸沸扬扬的安邦与万豪竞购喜达屋(安邦已退出)案。

新一轮并购潮涌的背后,有着诸多促成因素。首先,让资本走出中国、在全球各地投资有着来自政策层面的渴望。其次,人民币汇率也是企业愿意走出去的重要影响因素。美联储的持续加息预期,会加速推动资本流出中国,将剩余资金配置到海外资产上。再次,中国经济总体放缓,去产能也成为核心任务,产业升级的迫切性也使得从海外收购资产并获取相对先进的技术或品牌成为中企现实的选项之一。

自从去年以来,越来越多的中国收购方寻求大型的跨国交易。不单是房地产及金融服务,中国企业也将目光投向消费性品牌、能源资源及高端制造商。不再像以往那样,只盯着大宗商品和能源。可以说,中国近年海外大规模投资,已经成为“中国崛起”的一大标志,带给中国人自豪感。世界也在惊呼,在国际并购市场上, “中国人来了”。

不过,正是在此“并购盛宴”进入高潮之际,一种新的担忧正不断增加:中国会否重蹈日本上世纪80年代之覆辙,投资铩羽血本无归?

因为中国企业的种种表现,很容易勾起人们上世纪80年代,日本收购纽约洛克菲勒中心、加州鹅卵石海滩高尔夫球场、哥伦比亚影业和Sony等产业的历史回忆。但大部分的大额并购都亏损严重,最后走到绝路,不得不卖掉。每个日本企业几乎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却买到了并不算值钱的东西。如买下洛克菲勒中心和贝尔艾尔酒店没几年,日本买家就被迫将它们亏本出售。

回望30年前的日报,曾自诩控制逾3290亿美元美国各银行业资产(占总量14%),并持有美国30%至40%的国债,甚至于纽约股票交易所日交易量的25%与日本有关。这也曾经让日本人备感骄傲。

然而1985年起情势逆转。美、日、英、德、法五国签订“广场协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随之日元大幅升值,热钱涌入,此后4年,每年日股以30%速度飙涨、房地价以15%上冲,出口却出现衰退。很多公司亏损或破产,不得不变卖海外资产应急,投资血本无归,此后日本开始了“失落的十年”,迄今未完全恢复元气。

有阴谋论者则认为,日本的血泪教训归咎于美国的阴谋策略,设计出金融“吸星大法”,闪转腾挪将日资留在美国。但把所有原因都归咎外部,显得日本公司当年的应对失误才是其“失落十年”的罪魁。日本拒绝用专业顾问去做估值、尽调、谈判的工作,只是凭感觉行事,导致收购海外资产时花了过高的溢价。

从目前的并购战中,我们很难断言,中国或许已经踏上了日本当年走过的道路。但是,值得指出的是,中资在海外大举开疆辟土,并购“炫耀式”资产的心态不可谓丝毫没有,而不合理高价收购、带非经济目的的并购案例也屡屡出现,也为未来10年埋下了风险的种子。因此中国政商各界,必须了解日本的那段“海淘”历史,“出航”须更谨慎。

 

查看留言
我要评论
我来说两句
提示:您只有登录后才能给对方留言
 欢迎留言,留言内容不能为空